待皇后安車出城,百官序列站定,各國使臣也被鴻臚寺官員安排妥當,一陣嘹亮的象鳴突然自遠處傳來。
地平線處,旗手衛聖盛京衛開道,儀容衛分行兩旁。
天子旗,五行旗,太長旗,鮮艷的色彩,在細雨中格外醒目。
兩頭罕有的白象,甩動象鼻,邁開闊步,牽引天子玉輅,緩緩出現在眾人面前。
當此時,雨驟停,烏雲散去,冬日晴空,灑下一片五彩霞光。
輅亭前,二柱貼金升龍似-欲-騰空。
奇景乍現,眾人無不驚憾動。一時之間,竟似失去語言。
朱棣推開亭門,眉頭微皺。
身後車隊中,突然傳來山呼萬歲之聲。城門前迎駕眾人方才回神,顧不得地上未乾,納頭便拜。
「吾皇萬歲!」
如海嘯一般的聲音傳開,最蠻悍的海外番邦使臣也不由得腳軟。待恍然明悟,已隨他人一同叩拜,高呼萬歲之聲。
朱棣滿意了,面露笑容。
「平身!」
在他身後,孟清和垂首,表情很難以形容。
聲音很洪亮,沒錯。
可堂堂天子,當著群臣和番邦使臣,舉著個喇叭喊話?
好吧,往好處想,這也能證明大明科技進步,領先於時代。
不過,若有哪位國手以此為藍本,繪出一副「天子迴鑾圖」,流傳後世……孟伯爺默默起身,告訴自己別多想,太傷腦細胞。
天子儀仗入城,又是一陣山呼萬歲之聲。
孟清和跟在聖駕后,目光掃過使臣隊伍,突然定在某一處,瞬間眼睛亮了。
棕紅色皮膚,黑髮,健壯強悍,頭-插—羽毛,印第安人?
莫不是,鄭和船隊找到了美洲大陸?
砰——啪!
鞭炮聲聲,禮花綻放。
孟伯爺嘴角咧到耳根,三保太監,果真威武霸氣!必須大拇指!
達伽馬,哥倫布,都可以哪涼快哪歇著去了。
不二臣 這個時代的海洋,註定屬於大明! 臨近新年,聖駕迴鑾,金陵城內分外熱鬧。
回宮翌日,永樂帝設宴奉天殿,大宴群臣。
皇後設宴坤寧宮,賞賜五品以上命婦寶鈔布帛有差,五品以下各寶鈔一錠。
賞賜發下,群臣皆喜。唯獨孟清和有些彆扭,雙份賞賜,該高興還是該覺得彆扭?就經濟意義上來講,應該高興的……吧?
鄭和,王景弘,侯顯三人領船隊出航,宣揚國威,帶回異寶,獲天子賞賜錦衣金帶。
永樂帝不是正德帝,不會將蟒服、麒麟服和鬥牛服當工作服,大批量下發。鄭和三人的錦衣,以靛藍深紫為主,除用料考究,上綉葵花圖樣皆十分尋常,無任何出奇之處。金帶尤為樸素,連個金荔枝的花樣都沒有。
這樣的賞賜,不是讓他們穿出去顯擺,而是告知群臣,此三人功在社稷,深得天子之心。
鄭和三人叩謝聖恩,激動得滿臉通紅,淚水長流。
「奴婢粉身碎骨,未能報得陛下隆恩!」
暈船算什麼,便是天子讓他們跳海游泳尋找新大陸,三人也絕無二話!
扒-掉-衣服,縱身一躍,渾身的力氣,足夠和虎鯊來場三對一較量。
腦補委實有些誇張,正不斷朝奇怪的方向前進。孟清和用力掐一把大腿,疼得倒吸一口涼氣,總算將思維拉回正常軌道。
宮宴當日,隨船隊出航的通譯,水手,醫士,伙夫等,都得菜肴美酒。有官身及立下功勞者,更賜宴后軍都督府。
菜品如何不必提,關鍵是皇恩,是臉面。若非天子恩德,眾人做夢也想不到能有今天。
吃不飽沒關係,夾一筷子菜,喝一盅天子賞賜的御酒,足夠向自己的兒孫炫耀,知道不,當年你老子吃過御廚手藝,喝過宮中御酒!你小子不過識得幾個字,會耍幾下腰刀,便自以為了不起?先混到你老子這份上再翹尾巴不遲。
奉天殿前,樂舞暫歇,永樂帝著明–黃盤龍常服,頭戴翼善冠,舉起酒盞,朗聲道:「朕與諸卿共飲!」
宴中文武皆起身舉杯,齊聲道:「陛下隆恩,臣等敬尊!」
漢王朱高煦和趙王朱高燧立在最前,舉起酒盞,一飲而盡,「兒臣恭祝父皇威服海內,君臨萬邦!我大明安於覆盂,千秋萬代!」
「好!」
永樂帝大悅,連飲三盞。
群臣再舉杯,酒量淺也要一口悶。敢不喝,就是不給天子面子。不給天子面子,光輝的職業生涯就要提前打上休止符。
還想為官做宰?早點回家種地去吧。
兩位皇孫不能飲酒,酒盞里都是糖水。
皇后嚴令,一滴酒都不許皇孫沾。服侍兩人的宦官宮人只能瞪大眼睛,探照燈似的關注每一個細節。見漢王殿下放下酒杯,拿起筷子沾酒,送到朱瞻壑嘴邊,黃少監的眼珠子好懸沒瞪出來。
皇后不許皇孫飲酒,皇孫親爹非要讓兒子嘗嘗酒味,還能硬攔?
好在朱瞻壑是個聽話的孩子,時刻謹記皇祖母教導,任憑親爹如何「引-誘」,就是不張嘴。
之前宮宴,他上過一次當,辛辣的味道至今忘不掉。自那以後,朱瞻壑就對「酒」產生了心理陰影。並為此請教過自己的兩位師傅,「為何宮宴上不能全飲糖水?」
「世子為何有此疑問?」
「孤覺得酒難入口,糖水更好。」
夏元吉揪掉一把鬍子,卻沒能給出答案。
要向皇孫解釋酒的起源和象徵意義,實在是相當困難的任務。至於糖水一說,更不可對外人提。
夏尚書想得很是深遠,萬一話傳出去,被史官記錄下來,或是被有心人曲解,對漢王世子的名聲,定會產生不小影響。玩物喪志倒不至於,特立獨行,奇思妙想,對默認的皇帝繼承者而言,也不是太好的形容。
孟清和的想法就簡單多了,摒棄一篇篇大道理,直接拋出回答兒童問題的萬金油。
「世子尚稚齡,待年壯,便可解。」
即是說,世子年紀還小,長大以後就明白了。
朱瞻壑眨兩下大眼睛,小胖手來個農民揣,沉思幾秒,勉強接受這個答案。
夏元吉目瞪口呆,不自覺又揪掉一把鬍子。
原來問題可以這樣解釋?果然人到暮年,就少了機變?
「興寧伯此言,恐有搪塞世子之嫌。」
漢王府教授為人耿直,性格有些古板。見孟清和如此,認為不妥,出言直指。
孟清和不以為意,笑呵呵道:「本官所言有何不妥?」
「這……」
「世子年幼,尚不能體酒之深意。本官所言,不過待世子年長,再加以教導。劉教授認為本官所行不對?」
劉教授啞口無言。
他固然耿直,卻不是無腦。
興寧伯簡在帝心,又是漢王和趙王眼前紅人,往不敬的罪名上扯?結果很可能是興寧伯丁點事沒有,自己烏紗腦被摘。
最終,三頭身關於酒和糖水的疑問,就此不了了之。
宮宴之上,並無外邦使臣席位。
天子下旨,宮宴後於華蓋殿再設宴,款待各海外使節。之後,朱棣又傳口諭,宴請海外使臣之事,由漢王主持,鴻臚寺光祿寺在一旁協同。
這道旨意,無形中肯定了漢王的繼承人身份。
歷來只有皇帝,皇后和皇太子能在宮中設宴,款待群臣和外邦時臣。平王在京中時,從未有此殊榮。
消息傳出,漢王一派自然歡欣鼓舞,平王一派則顯得消沉,如胡廣、黃淮這般的中堅分子,也不由得產生動搖。翰林院侍讀學士楊士奇依舊沉穩如昔。人前如此,人後如何,便不得而知。
兩場宮宴之後,歷史的腳步邁入永樂八年。
自正月元宵休假,到節后銷假上班,孟清和一直處於-亢-奮-之中。
他已從鄭和口中得到證實,此次遠航,船隊的確尋找到一塊廣闊的海外大陸,還有數處島嶼。其中,有可做良港的海灣,也有植被茂密,海鳥成群,卻無人類蹤跡的無人島。
「伯爺之前叮囑之物,未能全部尋得。但此兩種卻已尋到。當地土民擇良種種植多代,雖不如伯爺描述一般高產,但無需肥地,比稻麥更為耐旱,卻是我朝穀物不能比。」
說話時,鄭和取出一本有些發皺的冊子。翻開幾頁,都是玉米,土豆,番薯一類的作物。這本冊子為孟清和口述,兵部職方郎中所繪,堪稱「尋寶目錄」。
「此種作物生於地下,不知其葉花如何,倒是費了不少力氣。」
鄭和指著土豆,孟清和撓撓下巴,乾笑兩聲。他也想說得詳細,可的確沒辦法。生活在都市裡的人,有幾個見過土豆葉子,又有幾個知道土豆花開成什麼樣?倒是玉米,電視中經常出現,多少能描繪出大致形態。
「若能將這兩種作物細心培育,於北疆之地廣泛種植,數年之內,當可充邊民之糧。」
孟清和不是愣頭青,自然不會拍著胸脯保證,種玉米土豆能馬上解決全國的糧食問題。
後世畝產幾百上千斤,是依靠優良種子和高效化肥,並經多代人的努力,才取得的豐碩成果。歷史上傳入明朝的土豆玉米,也是經過歐洲人長期培育改良。早不是美洲大陸的「原生態」品種。
孟清和看過,鄭和船隊帶回的土豆,最大不到半個拳頭,小者只有拇指粗細。玉米植株不到一米,據通譯所講,當地人稱其為「矮草」。可見,最初的玉米,不過就是野草。
實話實說,孟清和很有些失望。
現實遠遠落後預期,不可能不失望。
嘆氣之後,猛拍兩下腦袋,犯下自己鑽了牛角尖。美洲大陸發現了,土豆玉米帶回來了,失望哪門子?
種子不優良,沒關係。
大明最不缺的就是農人和巧手。《天工開物》出在明朝,即便隔了兩百年,也能夠證明,明朝的農學家絕對有真材實料。更有宋元時期留下的農書,有愛好廣泛的大明讀書人,還愁種不出高產糧食?
退一萬步說,遇上小冰河時代,水災大旱,地動蝗蟲,穀物歉收,這些美洲帶回的作物,就是萬千百姓活命的希望。
孟清和同鄭和說了許多,他希望通過鄭和的口,提前給永樂帝打一劑預防針,新糧可以活民,但要改良。
「伯爺所言,咱家記得了。」鄭和道,「這些也是前朝遺民所說?」
「吔……」孟清和頓了一下,硬著頭皮,說了是。
鄭和露出「果然如此」的神色,道:「伯爺尚且不知,咱家此次尋到海外之地,曾遣人尋訪當地,發現其人雖與我朝不同,然其族中傳說,祭祀神明,卻與夏商頗有類似之處。船上通譯學習當地之言,速度奇快,船隊眾人均頗感驚奇。咱家料想,此處與我朝定大有淵源。如此,伯爺遇到前朝遺民,應是冥冥之中早有定數。」
孟清和乾笑兩聲,他能說什麼?
果然人不能說謊。一個謊言,往往需要更多的謊言彌補。幸運的是,不用死掉萬千腦細胞,鄭公公已經發揮友愛精神,替他進行了腦補。
「鄭公公所言確有道理,本官佩服。」
「不敢。」
鄭和笑得親切,興寧伯口中的前朝遺民,不過是個引子。是否真有其人,並不再重要。
只要咬定海外之地與大明有莫大淵源,待到將來,無論是與當地通商貿易,友好建交,還是派遣軍隊官員,設立宣慰司,天子作何決定,理由都能站得住腳。
送走鄭和,孟清和沉吟良久,想明白之後,搖搖頭,看起來,他當真不是搞-政-治-的料。
能一步步走到今天,除了拚命,真該感謝好運逆天,讓他遇上定國公。否則,早在各路猛人面前被-虐-得渣都不剩。不提旁人,當年的宋忠,就能一指頭按死他。
鄭和回宮后,第一時間向朱棣進行彙報,字裡行間不忘為孟清和美言。
朱棣沒做太多表示,只道:「朕知道了,你先下去吧。」
「是。」
鄭和躬身行禮,就要退出暖閣。
「慢著。」
鄭和停住。
「呈上的海圖,朕都已看過,幾座海島殊為難得,可建造海港,為船隊貿易補給之處。」
「陛下聖明。」
「朕已決定,三月後再遣船隊出航,趙王隨行。」
「陛下,」鄭和被嚇到了,「陛下三思!海上風險難料,殿下千金之軀,怎能……」
「朕意已決。」朱棣斷然道,「朕為國守門,朕的兒子不當圖享安逸。況趙王多次上表,欲-同船隊出海,爾不必多言。」
鄭和沒有再勸,心下開始思量,天子心意已決,不能更改。此次出航必要做萬全準備,冒著得罪人的風險,也要拉太醫院的院判上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