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如此就好,殿下也深明醫理,其它的也不必我再多說,您在戰場上發明的傷口縫合之法,以及用烈酒消毒等等,老臣也是深感佩服,有時間一定向殿下多多請教!”孫思邈聽後這才放心,微笑着又道。後面的幾句話倒不是爲了恭維李愔,而是發自內心的敬佩,畢竟他是一個真正的醫者,只要能夠救人性命的醫術,他都願意學習。
李愔聽到孫思邈提到自己在戰場上搞的現在醫療辦法,心中卻是一動,想到一件事情,雖然這段時間他會很忙,但這件事卻也十分重要,而且現在惜君和腹中胎兒也沒事了,用不着自己在這裏守着,那還不如趁着今天這個機會,將孫思邈這個回春聖手說動,讓他發揮出自己最大的能量。
想到這裏,李愔叫住正要轉身離開的孫思邈說道:“孫太醫請等一下,我有一事不解,想要請教一下!”
孫思邈聽後止住腳步,有些疑惑的轉身看了看李愔,躬身問道:“殿下有何事不解?”
“這裏不是講話之所,咱們到客廳中再談!”李愔說完對文心交待了幾句,讓她在這裏暫時照顧惜君,自己則帶着孫思邈到了外院的客廳。
兩人分賓主落座,品過侍女奉上的茶水後,李愔這纔開口說道:“孫太醫,我想請問一下,醫術對於世人重要否?”
孫思邈聽後一愣,一時想不通齊王殿下怎麼想起問這個?不過他一向都是沉穩的性子,想了想還是一臉堅毅的答道:“啓稟殿下,人吃五穀雜糧,自然會生病,生病若不及時醫治,小病也可能要人性命,所以醫術對於世人來說,不但重要,而且還是事關人的生死!”
“孫太醫說的不錯,當年神農嘗百草,不但找出許多供人食用的作物,而且還找出能治人救命的良藥,從此開啓了醫術之門,讓更多的人在生病之時得以活命,可是我卻一直有個問題,爲什麼醫術如此重要,但現在醫者的地位卻並不高呢?”
李愔開始先誇了幾句,不過最後一句卻十分的不客氣的指出,大唐醫生地位低下的事實。雖然唐代科考中,也有醫科這一項,但就算是考中,也頂多給個從八品的小官,以後升官比正經的進士科要難上數倍,就算是孫思邈這個倍受重視的太醫令,也不過是個七品的小官。(未完待續) 若是換作旁人聽到李愔如此毫不客氣的問話,恐怕就算表面不敢,心中也會有幾分怒意。不過孫思邈的涵養極好,聽後不但沒有絲毫怒色,而且還仔細的思考了好久,最後卻還是無奈的苦笑道:“啓稟殿下,這個老臣也想不明白。”
“呵呵,你是當局者迷,我對這個問題想了許久,終於讓我想出一個解釋!”李愔笑呵呵的說道。
孫思邈聽後眼睛一亮,他知道眼前這位齊王殿下聰慧,若是能得他指點,知道醫者地位低下的原因,然後自己再想辦法加以彌補,說不定可以改變現在這種情況。想到這裏,他也不禁有些激動的躬身說道:“請殿下指點!”
李愔看着孫思邈恭敬的樣子,嘴角卻劃過一絲淡淡的微笑,十分肯定的開口道:“其實這個解釋很簡單,那就是自神農之後,醫學上就再也沒有什麼真正的人才了!”
“什麼?這……這……”孫思邈聽到李愔竟然說出一個如此意外的答案,這讓他一時間有些錯愕,過了好一會兒,這才反應過來,有些怒色的反問道,“殿下,老臣雖然不才,但我醫學一道上,卻還是人才濟濟,扁鵲、華佗、張仲景等都是萬苦流芳的名醫,怎麼能說醫學上沒有人才呢?”
看着孫思邈激動的樣子,李愔卻是微微一笑,他要的就是這個效果。只見他絲毫不動氣的說道:“哦,那我問你,扁鵲、華佗和張仲景三人,與孔子相比如何?”
孫思邈聽後卻是哭笑不得,過了好一會這才說道:“殿下,孔子乃儒家聖人。與我道教的老子地位相當。扁鵲等名醫雖然活人無數,但怎能與聖人相比?”
“好,既然你承認醫學上沒有出過能與孔子、老子相比肩的人才。那我現在再問你,道學與儒學相比,哪個更興旺一些?”李愔再次笑呵呵的問道。他的問話中有陷阱。儒學講究入世,道家講究出世,因此從一開始就註定,儒學更加受世俗的接受,當然也會比較興旺一些。
“儒家門徒遍佈朝堂,學子更是無數,我道家雖然經過先皇和陛下的大力推廣,但與儒家相比,卻還是要差的多。”孫思邈倒沒想那麼多。只是苦笑一聲老實的答道。他不但是個醫者,同時也是個道士,不過無論是醫學還是道學。兩者都比不上人家孔子傳下來的儒學。
“不錯。老子算起來還是孔子的老師,但道學流傳至今。卻與儒學相比要差的多,你可知這其中的關鍵在哪裏?”李愔依然笑呵呵的問道。
“老臣愚鈍,請殿下指點!”孫思邈看李愔一直賣關子,臉上也不禁露出幾分焦急之色,再次微微施禮道。
“也罷,這個問題其實說起來也簡單,兩者最關鍵的就是,孔子耗盡一生,教出七十二個學生,而老子西出潼關,只留下了本千餘字的道德經,而這些就是決定了儒學興盛,而道學衰敗的原因。”李愔一臉自信的說道,雖然他也知道自己的觀點根本站不住腳,但只要能暫時忽悠住孫思邈,那他就算是勝利。
孫思邈也不是笨人,否則也不會成爲一代名醫,聽到這裏終於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,說道:“殿下,老臣明白了,您想說的是公開教學!”
“不錯,孫太醫想必也知道,現在在醫學方面,幾乎都是父傳子、子傳孫的狀態,就算收徒,可是條件也極爲苛刻,而且一人一生最多也只收兩三個徒弟,這點別說與儒家相比,就是連道家也比不上!”李愔一臉正色的說道,“而道家與儒家相比,其實也是差在公開教學這方面,孔老夫子當年大力授徒,使得門人子弟無數,儒家經義深入人心;而道家只有一本高深莫測的道德經,使得後人對其各有解釋,引申出無數流派,各有各的解釋,甚至還會引發內鬥,連內部都無法統一,更何談與崇尚大一統的儒家相比?”
孫思邈雖然也覺得李愔說的理由有點片面,但也未嘗沒有道理,若是當年老子也如孔子般公開教學,道家也未嘗會落到現在如此境地。至於醫學就更不用說了,各個醫者都是將自己的醫術當成寶貝一般,一般除了子孫外,極少外傳,這也使得醫術得不到交流,無法取長補短,如此一來,醫學自然日漸沒落。
“多謝殿下提點,老臣願意將一生所學公開示人,只是這件事還請殿下助老臣一臂之力!”孫思邈是個真正的醫者,深知醫術傳承的重要性,而且對自己的醫術也沒有敝帚自珍的念頭,否則也不會在一百多歲時,還將自己的畢生所學寫成《千金方》流傳後世。因此一聽李愔有讓他公開教學的意思,立刻點頭同意,只是他也知道這件事光靠自己肯定不行,必須要有眼前這位齊王殿下的推動。
“哈哈哈~,孫太醫果然不愧是一代名醫,光是這份醫者之心,就足以讓世人感到敬仰!”李愔看到對方答應,立刻興奮的站起來走動幾步,毫不吝嗇的大聲稱讚道。
不過在李愔興奮過後,孫思邈卻皺着眉頭再說問道:“殿下,雖然公開醫學是件好事,但老臣卻一時間沒有任何頭緒,敢問殿下可有何想法?”他畢竟只是個大夫,除了對治病救人拿手外,其它方面還真不如李愔。
“呵呵,這個好辦,孫太醫既然知道本王在戰場上搞出的傷口縫合等技術,那知不知道,這些新技術救活了多少大唐戰士?”李愔一臉得意的開口問道。
“這……”孫思邈是從隨軍的太醫那裏,才知道手術等具體辦法,至於救活多少士卒,這個他還真不清楚,畢竟這些都是兵部的事,一般人很難知道。
“嘿嘿,本王是這場戰爭的醫護官,對所有救治傷員做了一個大概的統計,然後又和兵部以往戰爭的傷亡人數做了對比,結果發現,在增加了醫護兵這個新兵種後,使用新式傷口處理技術,使得高句麗之戰的傷亡率,只有以前戰爭的三成,也就是說,以前受傷可能要死十個,但是經過我們救治之後,卻只有三人會死亡,一場戰爭下來,有數萬士卒都因爲我們的救治而得以活命,所以在大唐軍隊中,增加醫護兵這個新兵種,已經成爲朝中文武重臣的共識!”
李愔笑的很得意,他的話沒有任何的誇張,唐代的軍隊中雖然也有隨軍的大夫,但是數量極少,再加上醫療手段落後,受傷的士卒根本得不到有效的救治,一場戰爭死亡的士卒中,絕大部分都是傷情加重而死亡。不過有了李愔的醫護兵後,這種情況立刻得到很大改善,再加上酒精消毒和傷口縫合等新式救治手段,更使得傷亡率大大降低。
“殿下活人無數,實乃一件無量功德!”孫思邈也十分敬佩的說道,不過轉而又有些疑惑的問道,“可是這件事和公開講學又有何關聯?”
“呵呵,孫太醫還不明白嗎?”李愔笑道,“想要組建醫護兵,自然需要大量的人手,雖然醫護兵不要求有太高的醫術,但傷口的包紮處理等一些急救措施,卻是必修之課,想我大唐雄師百萬,需要的醫護兵更是一個十分龐大的數量,所以必須要有一個專門的培訓場所,爲大唐軍隊提供大量的醫護兵,不過我卻想在這個場所上再次擴建,使它並不僅僅培養簡單的醫護兵,而是形成一個類似書院的機構,由經驗豐富的大夫執教,然後廣招天下有志學醫之人,公開教學研討醫術,名字我都已經想好了,就叫大唐醫學院!”
聽完李愔對醫學院的構想,孫思邈驚的目瞪口呆,本來他以爲李愔就是想讓自己號召大唐的大夫公開講學,沒想到李愔的設想更加龐大,竟然藉着和爲朝廷培養醫護兵的機會,趁勢組建一所有軍方背景的大唐醫學院,如此大的手筆,也就只有眼前這位齊王殿下敢想敢幹了。
孫思邈雖然爲李愔龐大的設想感到震驚,不過想到當醫學院建成後,將大唐各路名醫匯聚一堂,大家取長補短、研討得失的盛況,讓一向淡定的他也禁不住有些激動。
“殿下大才,此舉利國利民,更能將醫學一道發揚光大,老朽不才,願爲殿下馬前卒,任由殿下驅使!”孫思邈一躬到地,滿臉嚴肅的說道。
“哈哈哈~,以孫太醫的才能,做個馬前卒就太屈才了,等來日我向父皇稟報之後,這個醫學院山長之職,非先生莫屬!”李愔也是暢快的大笑道。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醫學肯定也要隨之發展,不過以大唐現在的醫學狀況,若是沒有他的推動,想要快速發展根本就不可能,再加上陸青那裏已經開始行動,醫學方面人手不足的問題就開始突顯起來,日後這個問題可能會更加嚴重,所以還是遲早做好準備纔好。
和孫思邈商討過醫學院的事情後,李愔纔剛把人送走,正準備回去看看惜君醒了沒有?這時忽然有下人稟報,李治急匆匆跑來找他這位六哥了。 “咦~,九弟,今天怎麼就你一個人來了?”當李愔看到李治進來時,立刻有些驚訝的問道,一般只要李治來自己府上,肯定會帶上兕子等人,特別他這次回到長安,已經五歲的兕子和李治還在他府上住了幾天纔回去,不過今天他卻是獨自一人來到李愔這裏。
“六哥救命啊,我實在受不了了!”李治卻沒有下面回答李愔的話,而是一進到殿中,立刻哭喪着臉大聲叫苦,看起來好像是受了極大的委屈一般。
“哎喲喂!咱們的晉王殿下是怎麼了,哪個不開眼的敢找您的麻煩?”李愔卻是笑嘻嘻的打趣道,現在的李治已經十歲了,馬上也要離開皇宮開府,相比兩年前,十歲的李治個子長高了許多,只是身子還是顯得有些單薄。
萬古神帝 “六哥,我是和你說正經的呢,不是開玩笑!”看到李愔的樣子,李治不禁氣呼呼的說道,然後一屁股坐下來,端起茶碗灌了兩口。
李愔看李治的樣子不像是演戲,當下也十分驚訝,奇怪的開口問道:“怎麼了,真的被人欺負了?”
“何止是欺負,我都快被他給煩死了!”李治火氣更盛的說道。
“誰這麼大膽子?說出來,六哥幫你出頭!”李愔也是個護短的性子,李治雖然心狠手黑臉皮厚,但好歹也是自己的弟弟,自然不能讓旁人任意欺負,否則他這個做哥哥的也是臉上無光。
“六哥你真是仗義,我就知道你對我最好了!”李治一聽六哥願意出頭,立刻一臉喜色。
“那當然了,我好歹也是你的六哥,說吧,欺負你的人是誰?”李愔把胸脯拍的‘呯呯’作響。
“我舅舅!”
“滾~”
李愔恨不得一巴掌誓死李治,搞了半天他是在長孫無忌那受了委屈,其它人也就罷了,可是遇到長孫無忌這種老陰人。李愔都恨不得繞着走。更別提主動去招惹了。
“嘿嘿,六哥別生氣,小弟只是和你開個玩笑!”李治耍了李愔一把,心情立刻就好了許多,後世所謂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,說的就是李治這種人。
李愔雖然不想招惹長孫無忌,不過卻也有幾分好奇,說起來長孫皇后一共生了三個兒子,分別是李承乾、李泰和李治。長孫無忌做爲他們的舅舅,按說應該不分彼此,不過事實卻不是那麼回事。
李承乾身爲太子,大唐的儲君,長孫無忌對他可謂是關懷備至,明裏暗裏都在幫着他。至於李泰,這傢伙脾氣高傲,和長孫無忌這個親舅舅的關係並不怎麼好。不過無論是李承乾還是李泰。都很有可能繼承大唐的皇位。所以長孫無忌的目光一直都放在他們兩人身上,至於最小的李治,向來都是被他忽略的對象,怎麼現在忽然找起李治的麻煩了?
心中好奇之下,李愔就問了一下具體的情況,李治也正有一肚子的苦水,剛好全都對自己這個關係最好的六哥倒了出來,而李愔也終於明白了是怎麼回事。
原來在李世民回長安後沒過幾天。一向對李治不管不問的長孫無忌,卻忽然變是熱情起來,先是偶而遇到時,長孫無忌關心的問了李治最近的學業,然後叮囑了幾句,讓他好好讀書。過了幾天,長孫無忌又給李治送了不少的禮物。
一開始的時候。李治還有些感動,覺得這個舅舅總算是想到自己這個外甥了,但是隨着長孫無忌表現的越來越熱情,李治卻感覺越來越不自在,特別是到了後來,長孫無忌幾乎每天都到宮中督促他讀書,甚至有時兕子來找他玩,都被長孫無忌以舅舅的身份勸走了。
李治雖然早熟,但總歸還只是一個十歲的孩子,愛玩愛鬧是天性,長孫無忌硬要他把玩耍的時間用來讀書,根本沒考慮過李治的感受,所以不但沒有任何效果,反而讓李治產生一種逆反心理,不但對讀書厭煩,對逼自己讀書的長孫無忌也感到幾分厭惡。所以他上次和兕子在李愔府上一住就是幾天,爲的就是暫時躲開長孫無忌的糾纏。
聽完李治訴的苦水,李愔嘴角露出幾分冷笑,心想長孫無忌這頭老狐狸果真狡猾,前段時間李承乾和李泰斗了起來,雖說李世民回到長安後,一直沒對兩個兒子做什麼懲罰,不過以長孫無忌和李世民的關係,肯定是得到了一些什麼消息,再加上對李承乾和李泰兩人的表現實在失望,所以立刻就將目標轉向李治,只是他表現親近的辦法實在太過蹩腳,關係沒有拉近,反而讓李治對他產生了厭惡感。
“六哥,你說我該怎麼辦啊,有舅舅在那裏擋着,連兕子都不敢找我來玩了,而且平時除了讀書還是讀書,我都快被憋死了!”李治哭喪着臉,湊到李愔身邊無奈的說道。他年紀還小,還想不通長孫無忌如此做的深層用意。
“哈哈,我倒是有個辦法,雖然不能治本,但卻能讓你舅舅減少對你的騷擾!”李愔笑嘻嘻的答道,皇位就是一攤子爛泥,長孫無忌想怎麼攪和就隨他去吧,反正也不關自己的事,倒是可以順手幫一下李治。
“真的!”李治一聽大喜,拉着李愔的袖子高聲叫道,“我就知道六哥你主意多,快點把辦法告訴我,我馬上就去辦!”
“辦法很簡單,那就是你千萬不要在你舅舅面前表現出任何的不滿,反而還要對他表現出親近之意,平時沒事時多去他府上串串門,送上幾樣禮物,有事情不明白,就找他請教,遇到難題也讓他幫着解決,只要你這麼做了,相信很快他就不會再逼着你讀書了。”李愔十分自信的指點道。
萬古武帝 長孫無忌之所以如此熱心的讓李治讀書,其實目的無非是想與李治打好關係,只要李治適當的表現對他的親近與依賴,目的達到之後,長孫無忌肯定會放鬆對李治的管教,畢竟他也是朝中重臣,平時公務繁多,哪有時間天天和李治耗着?
“就這些?”李治有些不太相信,難道自己對舅舅親近一些,就能擺脫對方的糾纏?
“那當然,六哥什麼時候騙過你?”李愔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,“若是你不信,那就去試試,反正他是你的親舅舅,對他親近一些也是應該的。”
李治一聽也對,反正他也沒有任何的損失。
“對了六哥,剛纔我看到孫太醫從你府上離開,你府上可是有人生病了?”李治忽然又開口問道。
“啊!對了,你不說我都快忘了,我府中的儒人有了身孕,你六哥我就快要當爹了!”李愔一聽李治的話,立刻想起惜君懷孕的事,結果高興的跳起來,大聲的對他說道。沒有做過父親的人,恐怕很難理解李愔現在的心情,他恨不得將這件事告訴全天下的人,讓所有人都分享自己的喜悅。
“真的,太好了,我又要當叔叔了!”李治一聽也是大喜,在他成婚的幾個哥哥中,也就只有李愔還沒有子嗣,他雖然年紀小,但也知道此事的重要性,甚至通過兕子,還知道楊妃也十分着急,現在六哥終於有了子嗣,也算了了一樁心事。
想起惜君懷孕的事,李愔也沒心情再和李治交談,先回內院看了看惜君,結果發現對方已經醒了,正在文兒的服侍下喝粥,而且看她手扶小腹,一臉幸福的模樣,應該已經知道自己懷孕的事了。
看到李愔,正在喝粥的惜君也是臉色一紅,若是因爲昨晚的事而傷了肚子裏的孩子,就算李愔不怪她,恐怕她也會後悔一輩子。李愔也知道惜君所想,所以就安慰了她幾句,然後就讓她好好休息,自己要親自進宮向母妃報喜。
看到李愔如此看重自己肚子裏的孩子,惜君自然也十分高興。雖說自己生的孩子不是嫡子,但好歹也是李愔的第一個孩子,以後受到的寵愛肯定也要多一些,只要自己將孩子教導好,雖然不指望他繼承王位,但憑李愔的人脈,這個孩子長大後無論做什麼,肯定都會比別人輕鬆的多。想到這裏,惜君臉上的笑容顯得更加的甜蜜。
當然了,從惜君那裏離開後,李愔也沒忘了安撫一下文心,別看之前文心都表現的很正常,但做爲王妃,卻不能第一個爲李愔生孩子,心中肯定會有些失落,李愔恰到好處的安慰不但可以加深兩人的感情,而且還可以減少家中內部矛盾的爆發。
說起來李愔爲了讓文心和惜君和平相處,着實費了不少的心思,好不容易纔讓她們接受了彼此,而這也是李愔不願意現納姬妾的原因之一,畢竟他可不想讓自己的內宅變成甄嬛們的戰場。
搞定的家中的事後,李愔就和等着他的李治一起進宮,打算先將這惜君懷孕的事告訴楊妃,不過他纔剛一進宮,立刻就被李世民身邊的小黃門給攔住了,說是陛下有要事找他,無奈之下,李愔只得讓李治先去給楊妃報喜,自己則去了李世民那裏。不過李愔剛一進兩儀殿,立刻感到殿中的氣氛有些古怪。 今天的兩儀殿內,無論文武都來的很齊,文官那邊房玄齡和長孫無忌坐在最前面,其它如魏徵、蕭瑀等人在後,武將那裏自然是以李靖爲首,不過讓李愔奇怪的是,李孝恭竟然也坐在那裏,其後就是李績、程咬金等人。
李愔一進來就發現,殿中的人無論文武,全都是一臉肅穆之色,一個個目不斜視的盯着自己的腳下,好像是在研究一件稀世珍寶一般,連李愔進來都沒人擡頭看一眼。而坐在上面的李世民,臉色卻是鐵青泛起幾絲潮紅,書案前面還扔了一地的奏摺,甚至還有被撕過的痕跡,看樣子剛纔發了好大的火。
雖然知道李世民正在氣頭上,不過李愔還是得硬着頭皮上前,躬身施禮道:“兒臣參見父皇!”
沉着臉坐着的李世民看到李愔,臉色這才恢復了幾分,點了點頭說道:“六郎,你把地上的奏摺撿起幾本看看吧!”
李愔心中奇怪,不過還是依言從腳下隨手撿了幾本。話說剛纔他還真沒有注意,地面上的奏摺數量還真不少,大概一算少說也有兩三百本。等李愔打開手中的奏摺看了看,結果發現這些奏摺竟然都是同一天上奏的。
來到大唐也快兩年了,李愔的古文水平也上升了不少,這些奏摺上的內容他也能大概看懂,將手中的奏摺都大概看了一遍後,李愔的嘴角也泛起一絲冷笑。
這些奏摺出自不同人之手,而且這些人不但職位不同。所處的地理位置也是天南地北,可是奏摺中的內容卻是大同小異,無非就是指責工商業的發展,阻礙了當地的農業,使得當年的糧食大爲減產,因此請求朝廷限制工商,對工商業徵收重稅。否則任由這種情況發展下去,恐怕會造成大範圍的饑荒等等。
很顯然,這就是李愔等候多時的。五姓七望對工商業的正式打壓。
不過當李愔看着這滿地的奏摺,也不禁倒吸了口涼氣,心中對於五姓七望的影響力。也終於有了一個直觀的認識,大唐不是後世的天朝,官民比極低,全國的有品級的官員加在一起,估計也就只有一萬多人,而有資格反奏摺送到這裏的,數量更加稀少,可是眼前這一地的奏摺,就代表着幾百名官員受五姓七望的影響,這個比例可是十分驚人的。
看着李愔將奏摺看完。 明日之劫 李世民這才氣呼呼的說道:“六郎,你看看,全國三百多個州,幾乎每個州都有人上奏摺,向朕訴說工商業的害處。卻絲毫不提這兩年國庫稅收增長了數倍,難道他們眼睛都瞎了嗎?”
看着氣的想殺人的李世民,李愔也深表理解,畢竟身爲一代帝王,卻看到如此多的官員受另外一股勢力的控制,刻意誇大工商業的缺點。卻又對工商業的優點閉口不提,這纔是讓李世民最無法接受的。
而看到怒火滔天的李世民,下面坐着的羣臣對視一眼,一個個很明智的低下了頭,對於五姓七望打壓工商業的事,他們也都是知情人,而且有不少人都是站在工商業這邊的,不過現在有李愔這個領頭羊在,根本用不着他們出頭。
就在李愔剛想勸李世民息怒,反正後面的應對之法他早就告訴李世民了,只要他正式下旨,一切按計劃行事就行了。不過就在這時,下面的朝臣中忽然走出一人,高聲說道:“啓稟殿下,這些人雖然是被人組織起來向朝廷施壓,但說的也不是沒有道理,農業乃立國之本,若是農業受到影響,恐怕國本也會隨之動搖!”
敢在這種時候說這樣的話,整個大唐除了魏徵之外,估計再也沒有第二個人了。說起來魏徵也是一個正統的儒生,在他看來,農業遠比那些投機取巧的工商業重要的多,因此無論工商給大唐帶來多少稅收,可若是影響到農業這個根本,就一定要受到打壓。
李世民正在氣頭上,一聽魏徵的話立刻就想發作,不過李愔卻搶先說道:“魏大夫所言有理,農業的確是立國之本,不過工商卻也是富國之策,兩者同樣重要,不能因爲工商業的發展影響到農業,就對工商業視爲洪水猛獸而大力打壓!”
魏徵雖說對李愔的印象不錯,但遇到這種國家大事上,卻是沒有絲毫的情面可講,毫不退讓的問道:“哦,那我想請問殿下,若不打壓工商業,如何讓棄農務工的農戶重新回到土地上去?”
魏徵的腦子裏只有傳統農業這一段,根本沒有想過其它的辦法。李愔等的就是對方這句話,於是當着文武百官的面,將王安提出的三策,以及自己準備的占城稻全都講了出來。其實昨天他和程懷亮他們聚會後,這四條應對之法早就在知情人中流傳了,比如李世民和在座的文武百官中,大部分早就提前知道了,因此根本沒感覺到絲毫意外。
魏徵身爲諫議大夫,平時與人來往不多,再加上門風嚴謹,與李愔的工商利益集團向來沒有瓜葛,所以事先並不知情。因此當他第一次聽到這四條解決農業問題的辦法後,心中是大爲佩服,畢竟他對事不對人,只要解決了糧食問題,對於能增加稅收的工商業,他還是持相對開明的態度。
朝堂上大部分都是和李愔利益相關,再加上李世民心中對五姓七望的作法惱火非常,因此李愔提出的四條建議立刻得到通過,雖然有些五姓七望等大世家出身的官員阻撓,但他們微小的反對聲很快就被周圍的贊同之聲淹沒。
當然了,李愔提出來的只是個粗略的建議,詳細的實施細則,就要由房玄齡這些大臣去完善了,這點李愔根本就幫不上什麼忙,所以很明智的閉上了嘴,站在一邊老老實實的當個聽衆。
只見以房玄齡爲首的一幫文臣聚在一起,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起來,逐個分析四條建議在施行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,然後再聚合衆人的智慧,想出解決之道。也不知用了多長時間,四個詳細的施行方案就在李愔眼前誕生了,不過這四個方案卻還是需要李愔的配合,確切的說,應該是李愔新開辦的大唐日報的配合。
一切商議妥當後,李世民就讓文武百官退下,不過卻將李愔留了下來,主要是想問問關於報紙的事。當初李愔向他李世民講過對五姓七望的兩個反擊之法,其中之一就是以報紙這個輿論工具爲武器,打擊那些世家大族的威望與影響力。不過想要做到這一點,必須讓報紙的發行遍佈全國才行,若只是由朝廷來辦,估計只能向裏面倒貼錢,而且效果也不一定好,所以李愔就將這件事攬在自己身上。
“父皇放心,現在報紙纔剛剛起步,長安這邊已經發行了幾期,而洛陽的分部也準備好了,馬上就可以與長安同步發行,至於信息傳遞,用的則是飛奴,雖然會有些延遲,但也十分快捷,至於太原等其它大城市的分部,也都在籌備之中!”李愔將報社的開辦進度向李世民稟報了一下。
“六郎,我聽說你們每賣掉一份報紙,就要虧掉一點錢,賣的報紙越多,虧的也就越多,是不是這樣?”李世民有些擔憂的問道。
李愔聽後一笑,開口說道:“啓稟父皇,的確是這樣,若是算起來,平均每賣出兩份報紙,報社就要虧掉一文錢。”雖然一份報紙一文錢的定價已經夠高了,但是以報紙的成本來說,其實還是虧本的。
“六郎,我知道你善於斂財,不過按這個速度虧下去,恐怕也不是辦法,要不然我還是讓國庫劃出一部分款項,專門用來扶持報紙這個行業吧?”李世民猶豫了一下,最後還是開口說道。
“謝謝父皇的好意,不過報紙其實也是可以盈利的,而且現在我們賣出去的越多,以後能賺到的也就更多,所以父皇你不用擔心這個問題。”李愔笑呵呵的說道。
這個年代的商人雖然已經有了打廣告的概念,比如在新店開業時,店主就會僱一批閒人宣傳自己的店子。而等到報紙的發行量達到一定程度,也有了足夠的影響力後,李愔就會在報紙上推出廣告位業務,相信肯定能吸引不少有眼力的商人在上面刊登廣告。
聽到李愔報紙可以盈利,李世民這才終於鬆了口氣,雖說現在國庫收入增加了幾倍,但剛剛經過高句麗那場大戰,國庫的儲備已經消耗大半,而且據他收到的消息,又有一件麻煩事擺在他的眼前,甚至很可能引發新一輪的戰爭,而這次的對手雖然不如高句麗,但卻也不可小覷,只靠國庫剩下的儲備,恐怕根本無法支撐這場戰爭。
李愔看到李世民聽到自己的話後,雖然鬆了口氣,但眉頭卻仍然緊皺,看樣子是有什麼難事,心中好奇之下,於是開口問道:“父皇,您可是有什麼心事?”(未完待續) 李世民遇到一件麻煩事,若是處理不好,很可能會爆發戰爭,但是剛剛滅掉高句麗的大唐也是國庫空虛,根本無力發動這場戰爭,這讓他無比煩惱。李愔看出李世民有心事,所以就問自己是否可以幫忙?
雖說李世民知道自己這個兒子善於理財,不過想到現在已經有許多事壓在李愔身上,再加那件麻煩事只是可能爆發戰爭,現在還有迴旋的餘地,所以他還是說道:“沒什麼,只是遇到一點麻煩,你還是先將報紙辦好,然後協助房玄齡他們,將五姓七望對工商業的打壓給頂過去再說吧!”
李愔知道皇帝老爹也是爲自己着想,於是也就不再多問,公事聊完之後,他就將自已馬上就要有兒子的事告訴李世民,做爲父親,李世民自然也爲李愔高興,而且也不再留他,讓李愔趕緊將這個消息告訴楊妃。
不過當李愔趕到望雲殿的時候,李治已經將這個消息稟報給楊妃,結果楊妃狂喜之下,打賞了李治不少好東西,等看到李愔時,自然又是一番欣喜,而且還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,指點了李愔不少懷孕女人應該注意的地方。看楊妃興奮的樣子,估計若不是身子不便,恐怕早就直接跑到李愔府上,親眼看看自己未出世的孫子了。
囑咐完李愔後,楊妃一反常態的沒讓他在自己身邊多呆一會,而是讓他立刻回府照顧惜君母子,並且還警告李愔。無論他平時再怎麼繁忙,但是自己的孫子一定要照顧好,若是出了什麼閃失,到時她絕對饒不了李愔。
對於楊妃這種有了孫子就忘了兒子的做法,李愔也有幾分腹誹,可惜現在楊妃是個大齡孕婦,絕對得罪不得。因此不但要忍,而且還要面帶笑容的忍,絕對不能露出絲毫的不滿。
被楊妃趕出來的李愔還沒走出幾步。就又被李治給纏上了,只見這小子笑嘻嘻的說道:“六哥,聽說那你又搞出一個大唐日報?”
“沒錯。你問這個做什麼?”李愔看了看個頭已經和自己胸口一樣高的李治,有些疑惑的問道。
“嘿嘿~”李治露出一個有點不好意思的笑容,討好的說道,“六哥,報社纔剛剛成立,肯定很缺人手,您看我怎麼樣?”
李愔心中正在奇怪,認識李治這麼長時間,還從來沒見他不好意思過,不過當聽到他的話後。卻是驚的連腳步都停了下來,然後轉身上下打量了一下還是個小孩子的李治,口中不自禁的說道:“九弟,你不是開玩笑吧?”
“當然沒有開玩笑!”李治一本正經的說道,“報社既然是六哥你辦的。想必也知道報社裏的人都是才學之士,每天出就是寫寫文章,討論一下時事。我這個清閒王爺每天也沒什麼事,又不願意死讀書,那還不如去你的報社裏,就算是寫不了文章。但所謂近朱者赤,每天和一幫才學之士混在一起,不但能增長學問,而且還能聽到許多不同的見解,這可比讀書有用多了。”
李治說到這裏,忽然露出一個狡黠的笑容道:“另外舅舅除了每天逼我讀書外,還讓我多瞭解一下朝堂和民間的大事,而報社正好是時事匯聚之所,如果我每天呆在那裏,想必舅舅也不會每天逼我去死讀書了!”
聽完李治的解釋,李愔立刻對這個小自己七歲的弟弟豎起了大拇指,不愧是原來歷史上能做皇帝的人,小小年紀就能想到如此精妙的辦法,雖然是爲了偷懶,但只是這份細膩的心思和機敏的反應,就足以讓不少成年人都甘敗下風。
雖說讓一個十歲的孩子進報社有點兒戲,不過反正也不指望他寫文章,就當讓李治開開眼界,而且接下來一段時間,李愔估計也要整天在報社裏面呆着,畢竟他獻上的那四條計策,還要報社協助宣傳,這件事太過重要,交給別人他也不放心。到時由自己帶着李治,也費不了什麼力氣。想到這裏,李愔也就點頭答案。
“太好了,終於不用被逼着讀書了!”李治興奮之下,心中想的實話立刻脫口而出,不過他馬上就反應過來,厚着臉皮對李愔一笑,大聲說道,“六哥,明天一早我就去找你,千萬記得要等我!”說完也不等李愔回答,轉身就跑沒影了。
看着自己這個弟弟的樣子,李愔是搖頭微笑,雖然李治平時心眼多了點、臉皮厚了點、變臉也比別人快,不過若是相處的熟了,就會讓人發現,其實李治也是個重情之人,只是從小生長在深宮中,使得他小小年紀就比同齡人多了份早熟和警惕。不過只要你能真心對待他,他也同樣會以真心相報。
惜君懷孕,雖然她只是一個儒人,不過這畢竟是李愔的第一個孩子,所以不少得知消息的人,紛紛登門向李愔道喜,並且奉上不少給未出世孩子的禮物,而讓李愔鬱悶的是,這些禮物竟然全都是給男孩子預備的。
其實這些也可以理解,畢竟這是在古代,重男輕女的思想可不是一般的重,無論是惜君還是楊妃,都認定這個孩子是男孩,若是有人改在她們面前說這個孩子是女孩,那就簡直像是詛咒人一般,絕對沒有好下場。只不過相比較而言,李愔更希望這個孩子是個女孩,一來是他個人喜歡,二來若長子不是嫡出,以後很容易出現問題。當然了,這些他也只敢在心裏想想,絕對不敢說出來。
道喜的人自然少不了程懷亮、李敬業這狐朋狗友,本來他們是想拉着李愔大醉一場以示慶賀。不過李愔可沒時間和他們鬼混,報社那裏還等着他坐鎮呢。程懷亮他們也都從家長輩那裏知道這件事的重要性,也就沒有糾纏,不過卻要等孩子出世後一併補上。
大唐日報的報社設在勝業坊內,與李愔王府所在的安興坊相鄰,南邊就是東市,而在東市的旁邊,就是整個長安最熱鬧,也是文人士子最集中的坊區,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平康坊。在長安城提起平康坊,估計所有人都會想到同一個場所,那就是妓院。
說起平康坊,那就不得不提做爲大唐行政中心的尚書省,尚書省在皇城的東面,所以進京的舉子、官員、選人等等,大都集中在離尚書省很近的崇仁、平康等幾個坊內,無論是舉子還是官員,自然都是讀書人出身,而在大唐這個年代,文人嫖妓可是一件風雅的事,這麼多讀書人聚集在一起,自然是一股極大的客源。崇仁坊因爲就在皇城的旁邊,是禁止開辦妓院的,於是平康里就成爲了長安城中最大的紅燈區。
勝業坊在崇仁坊的旁邊,也平康坊斜相對,因爲大唐日報的嚴肅性,自然不能與設在平康坊這個紅燈區,崇仁坊中政府機構太多,爲了保持大唐日報表面上的獨立性,所以也不好設在那裏,於是與兩個坊最近的勝業坊就成了唯一的選擇。
勝業坊中的讀書人也不少,而且又與東市相對,坊中最多的就是客棧,住的都是南來北往的商人,因此這裏的也是各地信息匯聚之地。大唐日報的報社就設在勝業坊的中心。
本來李治想到報社躲避長孫無忌的逼迫,不過因爲報社的事剛開始,再加上李愔有子嗣的事,府上一直有人拜訪,所以一直等到幾天之後,李愔才帶着李治等一次來到大唐日報的所在地,而這時報社已經準備完畢,馬上要就開始發行第一期的報紙了。
來到了勝業坊的中心的報館所在地。報館是一個不小的宅子,以前是個富商的住宅,只是對方因商業變動,離開了長安,所以就將宅子賣出,被李愔買下來當成了報館。因爲時間有限,所以李愔對這個宅子也沒做大改動,而且宅子的前主人雖然是個商人,但也算是文雅之士,宅子中建築與山水搭配,看起來錯落有致,很有股江南園林的味道。
進到宅子裏面,穿過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,很快就到達了一整個宅子的正廳,這裏是整個宅子最大的建築,也是報館的工作場所,進進出出的工作人員看到李愔,立刻躬身施禮,雖然是燕北在負責報社工作,但李愔也來過幾次,所以這裏的人也都認識他。
帶着李治進到正廳,只見原本寬敞的大廳,已經被風格各異的屏風隔成一個個的小單間,單間裏除了一張書桌和椅子外,就只有一個帶鎖的書櫃,平時工作人員都在自己的小單間內工作,有事可以找其它人商量,不過若是談的事情比較多,最好到外面的涼亭中去,以免打擾到他人。
在正廳的右邊的角落,是兩間用最大的屏風隔開的單間,分別是燕北和李恪的辦公室,現在燕北是報社的主編,李恪對報紙這東西十分感興趣,所以從一開始就在這裏幫忙,於是也有自己的辦公室,只是因爲他的身份尊貴,實在不好擔任什麼實際的職務。
李愔到來時,燕北和李恪正在商量第一期報紙的版面與內容,看到他時也十分興奮,也沒顧得上與李治打招呼,立刻將商定好的報紙草稿交給李愔,讓他先過過目。
李愔也有些激動的接過大唐的第一份報紙,不過當他看到上面的內容時,眉頭卻越皺越緊,臉上也泛起一股陰沉之色。 “啪!”李愔一下子將報紙拍到桌子上,斬釘截鐵的說道:“不行,報紙不是這樣辦的!”
燕北和李恪滿心高興的請李愔觀看他們這段時間的勞動成果,沒想到卻得到李愔如此一個回答,一時間都有些不滿,只見李恪問道:“六郎,爲何報紙不能這樣辦?”
“三哥,你們寫的內容倒是符合要求,但是文章上卻有極大的缺陷!”李愔毫不客氣的說道,然後又詳細的將第一期報紙上的缺陷講了出來。
關於大唐日報第一期的內容,李愔早已經做出決定,那就是以餘熱爲消的高句麗滅亡之戰爲突破口,歷數大唐在此戰中的得失,另外還對大唐近段時間來的朝政做出公正的評論,無論正確與否,都要將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,做到直言敢諫,爭取在讀者的心中樹立起一個大膽無畏的形象。
對於李愔的這些要求,燕北、李恪和報社中的衆人倒是做的不錯,大唐風氣開放,更沒有什麼後世的文字獄,讀書人私下之間,也會經常討論朝政的得失,因此這期的報紙中就大膽指出,在此次對高句麗作戰時,因爲準備不足,讓東北各州負擔過重,使得不少州中的百姓怨言四起。另外對於戰場上作戰不利的將領,也進行了點名批評,可謂是一點面子也不給。
不過內容雖然符合李愔的要求,但卻有一點讓他十分不滿,因爲報紙上所有的文章中。全都犯了所有讀書人的一個通病,那就是引經據典、旁徵博引,雖然不像後世明清文人那麼死扣字眼,但也讓李愔看的十分吃力,甚至有相當一部分文章根本就看不懂,換句話說,若是沒有滿腹才學的話。就算買到報紙也得請旁人翻譯。
聽到李愔指出報紙上的文章用典太多,使得文章太過晦澀難懂時,燕北和李恪還有些想不通。對視一眼問道:“六郎,寫文章就是這樣,若是不用典。如何表現寫文章者的文才?”
“三哥,連我都明白六哥的意思了,你們怎麼還在鑽牛角尖?”還沒等李愔開口解釋,旁邊的李治倒是很臭屁的開口說道。
呃~,這時李恪和燕北才注意到人小個子矮的李治,李恪來不及想他爲何在這裏,一臉着急的問道:“九弟,快說說你六哥到底是何意!”
“很簡單!”李治推開李愔,拿起桌面上的報紙說道,“六哥。燕兄,你們看看這上面的文章,能讓我看懂的根本沒有幾篇,雖說我年紀小,但也讀了好幾年書了。卻還看不懂報紙,那你們又如何保證買報紙的人全都能看懂?”
一句話驚醒夢中人,畢竟燕北和李愔都是第一次辦報紙,有些事情難免有些遺漏,他們只顧着讓手下的人把文章寫的花團錦簇,卻忘了考慮讀者的感受。畢竟報紙主要是一個信息載體,而不是爲了表現個人的文采。
想通了這一點,燕北和李恪立刻改正,將所有文章全都打了回去,要求表達的思想不變,但要將一切晦澀難懂的地方全都改的直白一些,只要能讓人看懂就行,不求有太多的文采。雖然這個要求讓不少報社的工作人員有些排斥,但是在燕北和李恪的施壓下,還是很順利執行下去了。
正是在李愔的干預下,第一期大唐日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,平實的文風讓讀者看起來沒有絲毫的障礙,很順利的將自己的觀點傳播出去,從而在整個社會中引起強烈的反響,而在第二期的報紙中,李愔又提出了新的要求,那就是要求報社中的人員在得到新聞後,不要急着下筆,而要找到新聞的親身經歷者採訪。
這點李恪以身作則,率先找到李永這個高句麗戰場的親身經歷者,以他爲第一視角,分成幾期向讀者介紹了這場偉大的征服之旅,並且不時的穿插作者的評論,這種類似講故事一般的寫法,立刻受到讀者的強烈歡迎,而且通過李永的親身經歷,也更能喚起讀者身臨其境的感覺,更加真實的瞭解戰場上的情形。